Saturday, October 15, 2011

逛金河


基本上,我应该只是在金河呆了半个小时,其中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来走那个不会动的手扶梯上三楼。

来到三楼,走到角落头的一间店铺,我心想:该不会是打烊了吧?已经接近八点九了。

店铺角落,一个男子的站在梯子上好象是在修理灯泡。

“要找什么吗?”

“哦,我要鱼骨剪。”

他喊了里面的人,出来了一位靓妹。她翻出了几把剪刀,又问:

“你要什么样的鱼骨剪?”

“我找牙齿比较宽大的,有个圆圆的洞吧……” 我在那剪子上比了一下。

掌柜的出来的,问:

“你为什么找那么大的?”

“呃……老师说那个……需要这样的剪刀来剪出那个效果。”

掌柜的望了我一眼,似乎在说:你这样叫回答问题么?之后,掌柜的很聪明的问了另一道问题:

“你老师是谁呀?”

我如实地报上老师的名讳:

“Alan Chhooi.”

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。

“Alan Chhooi 用的那把哦……他的是这一种……”

掌柜的又从柜子里翻出两把剪刀来。果然不差。之后,我又说:

“我要一把普通的Styling Scissor。”

“几长?”

“呃……好象是四寸……四寸半?”

“啊?!你有没有记错啊?现在已经没有那么短的剪刀了。五寸半吧?”

“呃……我不大记得耶……”

掌柜的拿出了四寸半、五寸、五寸半的剪刀。我拿在手上,应该是五寸半吧?靓妹拿出几把五寸半的剪刀给我选。然后问题又来了:

“你要长短脚的还是齐脚的?”

“啊?有差别吗?”

“那你老师用的是什么样的?哎……还是别管你老师的,你顺手抓哪一把就那把。”

“我平时帮老师收剪刀的时候,好象是齐脚的。”

“你老师那把是V牌子的吗?”

“是啊,那套子上有标记。”

“那是齐脚的。你还是选齐脚的吧!要用来透头发的用齐脚比较方便。”

“老师说你很厉害哦~卖的每一把剪刀都记得。”今天终于见识到了。

“当然。”

之后,掌柜的让那男子带我去邻近的提款机。他们很认真地说:都不知道里面还有没有钱给你提,每次都没人来进钱的;如果这里按不出来,你从这楼梯走下去,楼下还有一架提款机。听在我耳里倒像是玩笑话了。回到店里,将钱交给掌柜的。然后大家开始闲聊起来。

“你怎么这么迟啊?我们平常日子八点就收工了。今天礼拜六,更早呢!我们家啊,九点钟就坐在家里了。幸亏今天迟了,否则你就白跑一趟。”

“迟收工也不错嘛~看你又赚了一笔。怎么今天这么迟呢?”

“刚有客户呗!你老师现在哪里啊?好久没见他了。”

“在蒲种……哎~我还有一个同学也是要买鱼骨剪的……”

“明天别来噢~我们礼拜天休息。这名片拿去,给我摇个电话。”

掌柜的给了我一叠的名片。然后靓妹说:

“懂得照顾剪刀吗?”

“啊?!”

“剪刀这样子拿,剪刀嘴向上,让油从上往下流过螺丝,从这流出来,三四遍就可以了。(拿起)这是锁螺丝的,这样锁,这把是这样。然后,剪刀这样拿(抓住一个柄),这样(拉起另一个柄然后松开),会这样开就刚刚好,合起来的话就是太松了。如果弄到化学物品,用温水洗一洗,用风筒风干,再上一点油就好了。(拿起)这是擦剪刀的布。(拿起)这是油,转这个尾端,油会渗出。用剪刀的时候只是这样动动拇指(拿起剪刀比了比),不要推剪刀。”

“是,老师说过。”看来我是多嘴了,掌柜的本来是在结帐的,立刻就搭了句:

“你老师就是推剪刀的。”

“哈哈……是呀,他说去磨剪刀都被人说他推剪刀。”

“我磨了几次说了几次,还不是一样。”

“……” 我只好干笑。

“给个袋子装起来。”掌柜的对靓妹说。靓妹翻了一下抽屉。

“这个就好了啦~” 掌柜的指着那紫色袋子。靓妹抽了一个出来,比了比说:

“这么大一个袋子,又没有夸张一点?”

“那用小的。”掌柜改口了。靓妹拿了个蓝色的。

“哎呀,给她一个漂亮的,下次可以用来装其他的家伙。”靓妹只好又往抽屉里翻出一个白绿相间的。

我领着那差不多八寸乘十寸的袋子,谢过掌柜的,踏出店铺。我原本以为只是来买两把剪刀,谁知道有那么多问题,如果她再问下去,我一定会投降,然后摇个电话给老师,再把电话交给掌柜的去沟通……反正我都不会答~

从原路搭着会动的手扶梯走向地铁站。心里想的是:那十七张五十大钞,我该怎么赚回本啊?!

Monday, October 10, 2011

孩儿当自强

几代同堂的画面是东方人对家族的传统信念,西方国家都比较崇尚小家庭。然而,这种现象渐渐在西方形成,根据意大利去年的一项调查,48%的18至39岁成年人仍然与父母同住,成为了“啃老族”。

啃老族可分为两种,第一,因经济因素而不愿自立;第二,因心理因素而不愿自立。前者在房贷车贷的压力或失业的情况下,无论已婚未婚都宁愿与家人同住,以减轻负担。后者则是拥有稳定的经济基础,却不肯搬家独立。社会学家认为这是“小飞侠症候群”,即子女心态不成熟,害怕失败,事事依赖。

眼下房价逐年飚涨,失业率屡创新高。面对种种压力,年轻人即害怕只身漂流在外吃苦困惑,更贪恋父母温暖的避风港。仰赖着“反正父母经济基础扎实”,能靠就多靠几年。也不想想三十年前父母亲都是只身出外打拼才有今天,为什么三十年后的年轻人就丧失了吃苦耐劳的能力?

再有,一对愤怒的父母不堪41岁拥有正当职业与稳定收入的儿子不肯自立门户,发律师信将儿子扫地出门。原因在于父母必须负责他的起居饮食,为他洗烫衣服,还要承受他的暴力侵向。这些无法自理生活的“大婴儿”比比皆是,连意大利公共行政部长布鲁内塔也脸不红、气不喘地大方承认。令人费解的是,在职业上堪称专才,在常识上居然是白痴,难道就是几十年来正规教育越来越普及化的副作用吗?

虽然报道的是国外的新闻,可是这非常值得我们深思,因为不需要经过很长时间,我们迟早要面对同样的社会问题。婴儿潮的后代都是生长在和平年代,偶尔遇上经济风暴,相比战后的困苦年代,这点苦头并不算什么。只是,和平太久了,求生能力居然出现下降的趋势,面对困难并非寻找解决方案,反倒是回家避难。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人父母者心疼孩子会过上像他们那样的困苦生活,所以尽量保护。谁也没想到会导致这些生理年龄已经长大的孩子,心理年龄永远长不大,当真成了:养儿一百岁,长忧九十九。虽说孩子是为人父母的“甜蜜的牵拌”,可是拌了40年也成了沉重的负累。幼鸟长大后尚知回哺,人类怎么连一只鸟也比不上了?

西方有高官倡仪立法强制孩子离家自立,邻国已经立法强制孩子奉养父母。我们这个社会怎么在经济飞跃、科技发达、教育普及的今天,落得比从前缺水缺粮的日子更令人难堪了?当然,有人会跳出来说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压力,我们不能够以现在的标准去衡量过去。然而,平心而论,倘若过去的人能够跨过过去的压力,现在的人也就没有道理跨不过现在的压力。

奉劝为人父母者首要教导孩子的道理就是:孩儿当自强、饮水要思源。